爱微特 WWW.AWAT.CN
自由 · 快乐 · 创意
我们是有责任的原创音视频精品内容提供者 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al audio and video classic content provider
我们来自新疆 We came from Xinjiang, China
我们致力于向全世界 传播科技输入、文化输出,求精粹融升,达天下趋同
We are focus on tak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cultural output, pithy melts, till the convergence for all the world.
freedom · happy · innovation
f
al
拉达克鼠兔
Ochotona ladacensis
拉达克鼠兔体重约240克,长约18cm,耳较长,有三cm多,但不及后足长。体背沙黄褐色,头顶有棕色斑,体侧浅棕黄,腹浅黄。仅分布于喀喇昆仑山海拔4800米的高寒苔草草甸带。
林跳鼠科
Zapodidae
小型鼠类,外形似小家鼠,尾甚长,全球18种,我国有3种,新疆2种:即及天山蹶鼠和草原蹶鼠。
天山蹶鼠
Sicista tianshanica
外形似小家鼠,体长50~72mm。尾巴十分长,为体长的1.5倍;后足长是前足的两倍。体背灰褐色。尾毛稀少,可见鳞片,昼间活动,冬眠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森林草原、亚高山草原,数量稀少。总捕获率在1%以下,我国仅分布于新疆西天山(伊犁)。
高山鼠兔
Ochotona alpina
高山鼠兔体长约21cm,耳长2cm多,体背毛棕黄,其他部位毛色较浅,足掌黑褐色,冬毛灰色。仅分布在阿尔泰山海拔2000m以上的山地森林草原带中多倒石裸岩地段。以优质牧草为食,会储粮过冬。
鼠科-鼠亚科
Muridae Murinae
中、小型啮齿动物,尾较长,尾毛稀少,生有鳞环,大部分为热带和亚热带种类。该科动物的适应性和繁殖力极强,大多数被人称之为害鼠。现褐家鼠已遍布全疆各地,已成为新疆的稳定物种,全球500余种,我国38种,新疆7种。
小家鼠
Mus musculus
小家鼠又名鼷鼠,为小型鼠类,体长60~90mm,体重7~20克,尾接近体长,体背毛色呈现棕灰色,尾部无毛,可见清晰的鳞片。繁殖力很强,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以春、秋两季繁殖率较高,冬季低,孕期20天左右,一年可产仔6~8胎,每胎4~7只。出生鼠三个月可达到性成熟并参与繁殖。全球遍布种,分布广,从海拔100~4000m均有分布。有伴人的习性,破坏衣物、书籍及门窗的边缘,为城市鼠害的主要树种,此种为广布种,分布于全球各地。
啮齿目-鼯鼠科
Rodentia Pteronyidae
啮齿动物是脊椎动物哺乳纲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演化最成功、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大类动物群体,全世界有2200余种,我国有200余种,新疆有73种,兔形目有14种。
鼯鼠科动物大多属营树栖的中型啮齿动物,其前后肢之间连以密生短毛的皮膜,可借助树木和岩壁高点向低处滑翔,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全球40余种,我国13种,新疆仅有1种。
小林姬鼠
Apodemus sylvaticus
又名林姬鼠、乌拉尔姬鼠,大小与小家鼠相似,吻步较为纤细,体型修长,体长70~110mm,尾接近体长,体背灰褐或灰棕色。间杂很多上端呈黑色的毛,腹部及四肢内侧毛为灰白色,尾部无毛,可见清晰的鳞片。栖息于海拔2000~3000m的森林草原、针阔混交林、灌木、灌木混交林、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以植物绿色部分种子和草籽为食,夜间活动,一年繁殖2-3胎,4~10月为繁殖期,每胎产仔3~7只,分布于西北和新疆。
飞鼠
Pteromys volans
飞鼠又名普通、鼯鼠。长不及200mm,尾长约120mm,背毛呈灰色或黄褐色,腹面灰白色,四足背毛橘红色。头宽、眼大、耳廓发达。前后肢间有宽而多毛的飞膜,可起滑翔作用,因而称之为飞鼠。实际上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翔,只是从一个高处向低处滑翔。栖息在针叶、阔叶混交的山林中,悬崖峭壁的岩石洞穴、石隙或树洞中,性喜安静,多营独居生活,夜晚则外出寻食,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的比较频繁。它行动敏捷,善于攀爬和滑翔,不冬眠,以坚果、水果、植物嫩芽、昆虫为食。粪和尿液混合物称为五灵脂或糖灵脂,药效较高。
沙鼠亚科
Gerbillinae
多为中型啮齿动物,外形似家鼠属,尾长接近或略超过体长,尾被以短毛,尾端具毛束,多为荒漠和半荒漠鼠类,其体色多与栖息环境色基本相同。洞穴生活,不冬眠,有储食习性。全球150余种,我国7种,新疆6种。
花鼠
Sciuridae
松鼠科动物生活方式有树栖、半树栖和地栖三种,尾毛均具相对蓬松的长毛,后肢略长于前肢。大部分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部分分布于温带和寒带。全球230余种,我国有22种,新疆有8种,新疆8种中,除松鼠外,其余均有冬眠习性,其繁殖力弱,一般一年繁殖一胎,种群比较稳定。本科多为有经济价值的毛皮动物,在野生的环境中大多数种类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储存宿主,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松鼠
Sciurus vulgaris
松鼠又名普通松鼠、雪地松鼠。体长200~250mm,尾长140~165mm,尾可达头部。夏季背部毛色橘红或者橘黄色,冬季灰白色或银白色,四肢和耳朵是橘红色,耳毛可以长达20mm,腹部毛色白色(四季不变),一年换毛两次。昼间活动,晨昏之际最活跃,中午在树间隐蔽处休息,分布在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以坚果、种子、浆果、花、嫩叶以及昆虫等为食,每年繁殖1~2胎,每窝4~6只。
松鼠科
Cricetinae
多为小型啮齿动物,四肢短小,尾较短被毛,有颊囊,有储食习性。全球20种,我国10种,新疆有6种。
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
体长85~120mm,尾长20~30mm,体型肥胖,体背灰黑色或棕灰色,腹部纯白色。为上下一色,呈白色,在野外一年繁殖3-4窝,室内四季均可繁殖。妊娠期18到20天。每胎3~6只,有储粮极性以备冬季食物,为携带种子之便,其颊部具颊囊,可以同时携带10~12粒玉米,秋季在其巢穴中可挖出1~2kg种子(小麦、玉米或葵花籽),栖息于海拔100~3800米荒漠到高山草原的各种生境。有伴人的习性,与小家鼠统称为城市鼠害,分布于西北地区。
Microtinae
多为小型鼠类,四肢及尾较短,一般尾长不及体长的一半,大部分为夜间活动,营地下活动,栖息于各类草原(除荒漠草原),喜潮湿和湿润草原,大部分为群居种类,不冬眠,全球142种,我国43种,新疆20种。
田鼠亚科
Eutamia sibiricus
又名五道鼠,长约110~150mm,尾长约100mm,体重100克以上,体背毛黄褐色,臀部橘黄或土黄色,背上有5条黑色纵纹,尾毛蓬松似松鼠,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等地。多在树木和灌木丛的根际挖洞,或利用田埂石缝穴居。昼间活动,晨昏之际最活跃。善爬树,行动敏捷,不时发出刺耳叫声。食物为果实、花朵、茎叶,有贮存食物和冬眠的习性。春季出蛰开始发情,孕期约30天,每胎4~6仔,每年一窝。
仓鼠亚科
Phasmatodea Lonchodidae
体灰色,几乎光裸。竹节虫在世界拥有22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约有20多种,多栖息于高山密林和生态复杂的环境中。
昆者,众多也。昆虫隶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占动物界物种数的80%左右,是动物界中种类数量最多、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其基本形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有触角、复眼、口器等结构,是昆虫的感觉和摄食中心。胸部有三对足,通常有1~2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腹部包括各种器官和生殖器,是昆虫的代谢和生殖中心。昆虫的生长通常需要经过变态发育。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昆虫早在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有它们的身影:但有些种类危害粮食、蔬菜、林果等农林作物,有些能传播疾病,但更多的种类在工业、食品、作物传粉、医药、害虫生物防治等方面造福人类,是人类的朋友。
竹节虫目-长角棒竹节虫科
长尾旱獭
Marmota caudata
长尾旱獭又名红旱獭,为帕米尔高原特有的物种。体型略小于灰旱獭,尾在旱獭中为最长,可达190mm,全身毛色为锈红或棕黄。多昼间活动,每年繁殖一窝,每胎仔獺4~5只,冬眠,群居,以多种牧草的茎叶为食。栖息于海拔3000~5000m,分布于新疆塔什库尔干、阿克陶和乌恰县境内的帕米尔高原以及喀喇昆仑山西段,国外分布于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
灰旱獭
Marmota baibacina
又名土拨鼠,天山旱獭.体长达620mm,尾较短,为体长的1/3,背部毛色为沙黄或沙褐色,腹面为纯深棕黄色或铁锈色,尾端毛黑褐色,为草食动物,多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偶尔也食草根或少量昆虫。白昼活动,以家族性群居,年产一窝,平均产仔4~18只。典型的冬眠动物,春季3月末出蛰,10月底入蛰,栖息于海拔1500~3000m,国内仅分布于中国新疆的天山、准噶尔界山和阿尔泰山的山地草原、高山草甸草原。
昆虫
喜马拉雅旱獭
Marmota himalayana
喜马拉雅旱獭又名哈喇、雪猪、曲娃。体型粗壮,成体体长500mm左右,耳壳短小,颈部粗短,躯体肥胖。自鼻端经两眉间到耳前方之间有似三角形的黑色毛区,即头顶部“黑三角”。冬眠、群居,白昼活动。年繁殖一窝,草食为主,栖息于海拔3300~4500米。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内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和不丹。
荒漠竹节虫
Ramulus bituberculatus
体灰色,纤细,树枝状,几乎光裸。头部往前变窄,上方具成对纵型结节。雌亚末腹板后方具长突起。雄体长52~65mm,雌体长62~80mm。拟态典型代表昆虫之一,可供收藏观赏。国内仅分布于北疆盆地及低山荒漠,中亚特有种。
长尾黄鼠
Spermophilus undulatus
体长达280mm,尾较长,超过体长的1/2,尾毛呈明显三色:毛基棕黄,次端毛黑色,毛尖白色,形成黑白双色环。昼间活动、冬眠,单居,均一鼠一洞,年产一窝,产仔2~6只,以禾本科和沙枣科植物最为喜食,秋季亦取食草籽和昆虫。有临时洞和居住洞之分,且有夏用与冬用之分,栖息于海拔2000~3600米的森林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新疆主要分布在北天山和阿尔泰山。
螳螂目-锥头螳螂科
Mantodea Empusidae
分布于蒙古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我国新疆及甘肃有分布。
羽角锥头螳螂
Empusa pennicornis
体黄褐色,纤细,雄虫触角羽状;前胸背板甚长,头部具长锥头状突起;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中、后足腿节近端部具板状或叶状突,体长55~60mm,中亚荒漠种,害虫天敌,可供收藏观赏。国内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有分布。
赤颊黄鼠
23赤颊黄鼠
Sprmophilus erythrogenys
体长达250mm,尾短,不及体长的1/3,体背毛色沙黄或灰黄,鼻端、眼上缘和两颊具棕黄色斑。昼间活动、冬眠,单居,年产一窝,产仔3-8只,喜食植物的绿色部分、果实、块根及昆虫。人或食肉动物出现时,它会为同伴鸣叫报警,主要生活在海拔500~1800米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等地。
螳螂科
Mantidae
小到大型型,形状多样,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全世界分布。
薄翅螳螂
Mantis religiosa
体型中等大小,绿色或黄褐色,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前足捕捉足,前翅皮质,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体长40~76mm,雌性有时在交配后还吃掉雄性。其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具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功能。可捕食蝇、蚊、蝗等40余种农林害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遍及全疆。
河狸科
Castoridae
是经济毛皮动物,数量及其稀少,为濒危级别的动物,全球有2种,我国有1种
河狸
Castor fiber
为我国最大的啮齿目动物,体长可达1米,尾长达30cm,体型肥壮,头短而钝,眼小、耳小,颈短、前肢短宽、后肢粗大,趾尖具全蹼,尾无毛,上下扁平覆盖角质鳞片。门齿锋利,咬断一颗直径40cm的树只需2小时,肛腺前见一对香腺分泌河狸香。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廓混交林缘的河边,在水流的河道用树枝和河泥筑起小水坝,坝附近建自己的巢穴,多数洞穴在河边树根下面或土质陡岸。河狸喜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皮、树根,也食水生植物,杨、柳的幼嫩枝叶及树皮。喜欢夜间活动,群居,善游泳和潜水,不冬眠。陆地上行动缓慢,多营水栖生活,河狸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一到六仔,分布于新疆的青格里河、布尔根河和它们交汇的乌伦古河,这是河狸在我国的唯一分布区。
蜻蜓目-色蟌科
Odonata Calopterygidae
体大型,常具很浓的色彩和绿的金属光泽,翅脉很密,全世界分布。
华丽色蟌
Calopteryx splendens
雄翅中部具金属闪光蓝色带,基部和端部透明。雌翅无色透明,具金属绿色翅脉。体长34~39mm,翅长30~35mm。飞行的捕食性昆虫,害虫天敌,可供收藏观赏,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流域等。
睡鼠科
Gliridae
本科动物大部分分布于非洲,少数分布亚洲和欧洲,多数栖息在阔叶林和灌木丛中,营树栖和半树栖,少数栖息于无林地带,营地系生活,全球有26种,我国仅有2种,新疆有1种。
林睡鼠
Dryomys nitedula
又名睡鼠,体长80~100mm,尾长接近体长,体小型,吻部尖,耳圆;眼眶至耳前有一长条明显的黑斑。体棕灰色,尾毛密长而蓬松,上下扁平。主要生活于海拔1500~2500米的混交林和阔交林以及沟谷灌木丛中。营半树栖和半地栖生活,在树上营巢,巢呈球形,地面也有巢穴,以果实、种子、茎叶、嫩枝和芽为食,也食昆虫和鸟卵,冬眠,黄昏和夜间活动,5到8月繁殖,每年1-2胎,每胎3-7仔。分布于新疆西天山。
蜻科
Libellulidae
体型中等大小。智虫多在静水下爬行觅食,我国有70余种
褐带赤卒
Sympetrum pedemontanum
体中等大小,腹部红色(雄)或黄色(雌),翅在翅痣前具褐色横带,足全黑色。体长18~23mm,翅长21~27mm。害虫天敌,可供收藏观赏,分布于新疆各地。
跳鼠科
Dipodidae
多为中小型的啮齿动物,均善于跳跃和奔跑,具有较长的后肢,后肢长于前肢4倍以上,和超过体长的长尾即在奔跑中起着舵的作用,具冬眠和地栖习性,夜间活动,全球33种,我国10种,新疆10种均有分布。
直翅目-斑翅蝗科
Orthoptera Oedipodidae
触角丝状,无前胸腹板突,两前足之间平坦或略隆起,全世界分布。
亚洲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体大型,成体常具绿色,额顶角宽短,形成圆形顶端。前胸背板中隆线较高的隆起,侧观呈屋脊状,仅被后横钩微微割断。翅较长,翅端远远超过膝关节。雄体体长35~50mm,雌体体长45~50mm,雄体前翅长43~56mm,雌体前翅长49~61mm,主要以禾本科和沙草科牧草及玉米、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为食,农牧业重要害虫,分布于南北疆近沼泽苇湖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