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微特 WWW.AWAT.CN
自由 · 快乐 · 创意
我们是有责任的原创音视频精品内容提供者 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al audio and video classic content provider
我们来自新疆 We came from Xinjiang, China
我们致力于向全世界 传播科技输入、文化输出,求精粹融升,达天下趋同
We are focus on tak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cultural output, pithy melts, till the convergence for all the world.
freedom · happy · innovation
f
al
两栖类-塔里木蟾蜍(北疆亚种)
Bufo pewzowi strauchi
塔里木蟾蜍鼓膜椭圆形。雄性头后及背面布满大小疣粒,其上密布小白刺
,体侧、腹面及股基部具大疣粒。腹面布满扁平疣粒,指、趾宽扁,第四
指长,约为第三指的四分之三。后肢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后,
左右跟部相遇。雄性背面橄榄色、浅绿色或灰棕色;雌性背面浅绿色或灰
棕色,布满墨绿色或棕黑色圆形或长形斑。腹面乳白色。该种广泛分布于
中国新疆北疆东疆各地,种群数量多。
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
新疆沙虎与伊犁沙虎的主要区别是其背部的大鳞从肩部开始。背面黄白色
,躯干和尾各有宽阔的棕黑色横纹4~5条,眼睛后面到枕部有一条深色的弧
纹,沙虎是严格的夜行性动物,白天隐居洞穴深处。日落后外出活动摄食
,行动缓慢,四肢匍匐地面,尾下垂,沿沙丘或灌木丛边缘潜行。受惊时
头仰肢体,呼吸急促。尾平直后竖,后面部分常由前往后做波状摆动,主
要食鞘翅目昆虫和植物的幼嫩部分,动物性食物占60~70%左右,主要分布
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哈密盆地。
Bufo taxkorensis
帕米尔蟾蜍,体较窄长。鼓膜小,呈椭圆形,耳后腺扁平呈楔形,头后及体
背面布满小白刺的疣粒。体测及复面具扁平疣,后肢短。贴体前伸时胫跗
关节达肩后,左右根部不相遇。背面橄榄绿色、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墨绿
色斑点,雌性斑点多且色深。眼前角下方有一醒目的深棕色大斑,四肢背
面有墨绿色宽横纹,腹面乳黄色,具深棕色斑点,中国特有种分布在中国
新疆塔什库尔干高原地区,种群数量稀少,濒危。
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
吐鲁番沙虎的特征介于伊犁沙虎和新疆沙虎之间。背部的大鳞从颈部开始
,头体长大于尾长,全长可达170mm或更长。吐鲁番沙虎的食性季节性变化
较明显,春季多以节肢动物为食,夏季取食大量的刺山柑果实,吐鲁番沙
虎是新疆特有种,仅分布于吐鲁番盆地。
两栖类-大蟾蜍
Bufo bufo
大蟾蜍耳后腺大,长椭圆形,前宽后窄,雄性背面有黑褐色,雌性棕褐色
,并有一些较深色不规则斑纹。腹面土白色,密布小疣粒,皮肤粗糙,背
部皮肤厚而干燥,体背、头顶均密布大小不等的疣粒,上眼睑及头侧亦有
小疣粒,前肢长而粗壮。指关节下瘤成对,后肢粗短,贴身前伸时胫跗关
节达肩部,左右根部不相遇,该种为我国新纪录种。于2005年在哈巴河发
现,2006年在布尔津也采到标本,种群数量稀少,容易濒危。
Agamidae
鬣蜥身上长刺的蜥蜴
鬣蜥以头部或体被鳞片突起形成棘、刺等,称为鬣鳞而得名,新疆有3属17
种,是典型的荒漠代表种,
沙蜥大多中小型,因头型似蟾又称为蟾头蜥。其背部大多呈现黄褐色或灰
褐色并饰以深度斑纹,与沙地背景协调一致,起到保护色的作用。腹部大
多白色或黄白色,以反射沙面地表的辐射高温而散热。与此相反,栖息于
海拔3000m以上的种类,腹部有大型黑斑。以吸收地面辐射,升高体温,增
加活动能量,沙蜥不需饮水,食物主要是昆虫。卵生,但高海拔、高纬度
的种类营卵胎生。
新疆岩蜥
Laudakia stoliczkana
新疆岩蜥体形粗大,身体背脊向两侧有6-10行由白色或淡黄色鳞片形成的横
纹。尾部鳞片呈环状排列,每4环组成一节。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
350mm或更长。生活于黄土及黄土沙质荒漠地带。在河岸阶地、胡杨林内及
居民废弃的土缝墙中活动。该蜥奔跑快,善攀登,常在胡杨、榆树或灌丛
上觅食,以植物叶、花、果实为主要食物,也吃昆虫。天气晴朗时常可见
其在石块或土堆上进行日光浴。卵生,6~7月产卵,一次多达10余枚,国内
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哈密盆地和天山南麓。
Ranidae
上颌均有齿,一般有犁骨齿,骶椎横突柱状。扁胸骨及胸骨发达,具骨质
柄,肩带固胸型,新疆有4种
阿尔泰林蛙
Rana altaica
阿尔泰林蛙,头部扁平,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略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
鼓膜近圆形.犁骨齿两小团,背侧褶较宽厚。其间有长疣粒断续排列成两行
,体两侧有长短疣粒成行。后肢较短。肢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鼓膜,左右
跟部相遇或略重叠。背面褐绿色、褐色或灰黄色,体侧有黑色斑纹,自两
眼间质体后有浅色脊线,颞部有黑色三角形斑,骨、胫、跗有3~5条横纹;
腹面黄白色,后肢腹面肉色,中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哈巴河、布尔
津亦有分布,容易濒危。
Treplus sanguinolenta
身体背面灰褐色,有灰白色的一纵列菱形花纹,腹部的鳞片上有强棱,尾部
不分节,鳞片I 为环形而呈覆瓦状排列。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280mm
或更长。分布于各种类型的荒漠灌丛地带,常在其他动物的洞穴或土墙裂
隙活动,杂食性,除了捕食节肢动物外,也取食植物的花、茎、叶等,常
攀援在灌丛上受到惊扰则跳下来,快速钻入洞中。卵生,每次产卵4~18枚
,每年产卵2~3次。国内仅分布于中国新疆伊犁地区。
Pelophylax terentievi
中亚侧褶蛙,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略突出下唇,鼓膜大而圆,犁骨齿裂两
小团,背侧褶粗厚,背部有圆疣,体侧圆疣较小。后肢背面有疣泣,后肢
贴身前伸时胫跗关节曾达鼻孔与眼之间。左右跟部略重叠,背面橄榄绿色
或棕色,有深棕色或黑色大圆粒;体背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脊线。体侧斑
点较小,后侧有黑色横纹,腹面灰白色。有一对咽侧外声囊,叫声洪亮。
中国分布于新疆北疆各县市级南疆博斯腾湖湿地,原名湖蛙,后修订为中
亚侧褶蛙。
两栖类-中亚侧褶蛙
Phrynocephalus albolineatus
白条沙蜥,体被鳞具弱棱,尾长超过头体长的1.5倍,背部正中自颈至尾端
有狭窄的白色纵纹,无腋斑,分布于骆驼刺和蒿草为主要植被的固定或半
固定沙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它是我国学者发现的第1个沙蜥新种,也是
新疆特有种,仅分布于塔城地区。
Phrynocephalus grumgrzimailoi
新疆特有种,喉部有深色网纹,尾腹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纹,末梢黑色,背鳞
平滑或杂有零星的微弱棱鳞,无腋斑,个体较大,全长可达140mm,奇台沙
溪是新疆北部的主要蜥种,分布于天山北坡荒漠干草原、戈壁荒漠及准噶
尔盆地南缘荒漠灌丛、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是其分布生境中的优势蜥种。
数量较多,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Rana asiatica
中亚林蛙头宽略小于头长。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颊部甚倾斜,鼓
膜圆,犁骨齿两小团。背侧褶较宽厚,其间短疣粒断续排列略成两行。肩
背面多^形棕褐色疣粒,体侧有少量圆形疣粒。后肢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
鼓膜或眼后角,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叠,趾间蹼达2/3。蹼缘缺刻浅,背面
棕色、灰褐色或棕黄色,背部疣粒周围棕黑色。体侧有棕黑色斑块,颞部
有棕黑色三角形斑。四肢背面有棕黑横纹,腹面黄白或棕红,雄性有一对
咽侧下内声囊。分布于中国新疆伊宁伊犁河、尼勒克、察布查尔、特克斯
等地,种群数量多。
爬行类-白条沙蜥
Phrynocephalus axillari
尾的腹面鲜黄色或白色,与黑黄相间隔,但尾尖下方是白色的,幼蜥尾下
为黄白相间的环纹,腋下有红色的腋斑。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130mm
,叶城沙蜥的食物以蚂蚁为主,也取食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叶城沙蜥生
命力极强,可以在寸草不生的浩瀚戈壁中生存,广泛分布在新疆南部和东
部地区。
Phrynocephalus forsythii
南疆沙溪身体背面有4~5对对称排列的黑色斑点。四肢和尾背没有深色横纹
,尾的腹面为黑白相间的环纹,尾梢黑色,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
地周原。向东可达哈密地区,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km以上。南疆沙蜥是卵胎
生,每胎产仔3~4个,该蜥常在戈壁荒漠边缘的低矮灌丛下活动,以昆虫为
主要食物,也是新疆特有种。
爬行类-龟鳖目-陆龟科
Testudinata Testudinidae
四爪陆龟
Testudo horsfieldi
四爪陆龟背部高隆,宽略小于长,几乎成圆球形,四肢粗壮,指、趾均为
四爪,故而得名。四爪陆龟在新疆仅局限分布于新疆霍城县阿克拉斯山的
黄土丘陵地带,一般的龟类,喜欢吃鱼、蟹、蛙和其他水产动物,也吃腐
肉。但四爪陆龟却主要以植物为食,偶尔也吃蚯蚓或小昆虫,四爪陆龟穴
居,洞可分为临时洞和冬眠洞,临时洞较浅,仅供将身体遮蔽。四爪陆龟
昏时活动,正午则在洞中休息,一般有2/3的时间钻入沙土中休眠。只有
4~7月这段时间才出来觅食、交配和产卵。卵产在土中,靠日光的自然温度
孵化幼。龟孵化后就开始冬眠,需要次年春天才出土活动,10~12年性成熟
。四爪陆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爬行类
爬行类起源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以恐龙为代表的古爬行类,曾经统治地球
长达一亿年之久。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体表被有鳞片或盾片,皮
肤干燥,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四肢比两栖动物发达,利于在陆地上活动
。蛇类虽然没有四肢,但可以利用特化的鳞片在地面和植被上快速爬行。
卵生或卵胎生,体温不恒定,进行冬眠和夏眠。广泛分布于陆地、沼泽、
海洋、淡水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它们不但可以离开水域,而且在干旱的
沙漠和遥远的北极圈内都有它们的踪迹。
爬行类-有鳞目-蜥蜴亚目
Squamata Lacertilia
大多数蜥蜴尾部有易折的关节,利于断尾,甚至可以尾巴自断,脱落时尾
断尾可疯狂弹跳一段时间以吸引捕食者注意力,自身则逃之夭夭。断尾常
常可使蜥蜴躲避肉食动物的攻击。蜥蜴吃各种不同的食物,有的只吃动物
,有的严格素食,只吃种子,蜥蜴有各种体色,包括红、橙、黄、绿、靛
蓝和紫色。大多数与环境颜色相一致,有复杂的求偶行为。
沙蜥尾巴腹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纹,求偶时,常甩尾到背面并上下卷绕,以
吸引异性。麻蜥的求偶行为有暴力倾向,雄蜥会咬住雌蜥的尾基部,甚至
会拖走很长一段距离,还会激烈争斗。青藏高原地区生活着红尾沙蜥。可
达5300米,胎深蜥蜴是分布纬度最高的蜥蜴,可达北纬73度.
球趾虎科
Sphaerodactylidae
球趾虎科,球趾虎是从壁虎科剥离出来的一类,包括漠虎、沙虎等都是夜间
活动的蜥蜴。球趾虎通常体型扁平,皮肤柔软,无眼睑,大多穴居,夜间
活动。因此他们瞳孔较大,大多垂直成椭圆形,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尾
易断,断落时可在地上扭动吸引捕食者注意力,有利于逃生。多数为卵生
,产原型的具钙质硬壳的卵,新疆目前已发现有9种球趾虎,与南方常见的
壁虎不同,新疆的球趾虎趾上均无吸盘,只能在地面爬行,无法攀爬。
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
旱地沙蜥,身体背面有发达的锥子状的鳞丛,体色变化极大,颈背部两侧
各有一椭圆形红斑,四周镶银蓝色边缘,嘴巴下面浅蓝色,无黑色环纹,
无腋斑。头体长小于或等于尾长,全长可达110mm,行动不如其他沙蜥敏捷
,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国内仅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和伊犁
地区,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在沙漠山地荒漠、盐碱旱地均有它的
踪影。
爬行类-隐耳漠虎
Alsophylax pipiens
头体长大于或等于尾长,全长可达80mm,背面的疣鳞排列不规则,有4~7条暗
色宽阔横纹,尾部没有大的疣鳞,雄性有肛前孔8~13个,白天常隐藏在片
状石块的下面夜间出来。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北疆
准噶尔盆地周围和伊犁地区。
爬行类-大耳沙蜥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
体型在沙蜥中是最大的,全长超过150mm,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在两侧嘴角有
像耳朵一样的皮肤褶皱。受惊吓时充血张开,故名大耳沙蜥,背面沙黄色
,腹部黄黑白色,雄性个体。繁殖期下颌和尖胸尖部粉红色,前胸部有一
大黑斑,尾基白色(幼体黄色),尾梢黑色。大耳沙蜥奔跑速度很快,遇
到危险就快速奔跑并很快钻入沙丘不见踪影,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
偶尔取食植物,大耳沙蜥在新疆仅分布于伊犁地区。数量较少。
Alsophylax przewalskii
头体长小于尾长,成体全长68~75mm。背面的疣鳞排列规则,纵横有序,有
不明显的浅色纵纹。雄性有肛前孔5~6个,常见于废弃的房屋、坟地、偶见
于荒漠地带,夜间出来在地面活动,以小型昆虫及幼虫为食,主要分布在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哈密盆地。
停业转让景区物品供应、租用、培训、转让、清盘,来来来!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青海沙溪鼻孔间距大,躯干部较短胖,身体背面中央多有灰黄或橘黄色脊
纹,沿背脊两侧有略对称的深缘白斑。胸、腹部有大型黑斑,尾下没有黑
白相间的环纹,无腋斑,头体长大于或等于尾长,全长可达130mm,分布于
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或植被稀疏的高山荒漠。该蜥长在砾石间、草丛
及灌丛下觅食,以小型昆虫为主要食物,成体腹部有大型黑斑,有利于增
加吸收地表辐射能量,这是与高寒地带生活相适应的。卵胎生,分布在昆
仑山-阿尔金山前山地带。
爬行类-长弯脚虎
Cyrtopodion elongatum
长弯脚虎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140mm,鼻孔后缘有两枚明显膨大的球
状鼻鳞,雄性个体有4~7个肛前孔,身体躯干部和尾部各有灰棕色横纹5条
及13条,四肢较长。为圆柱形而细长,在废弃的房屋、坟地附近数量较多
,偶见于荒漠地带,长弯脚虎在荒漠地区可以挖掘简单的洞道。在建筑物
附近则主要在土墙的缝隙穿行,行动敏捷,善于爬墙,也在地面活动,主
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和哈密盆地。
爬行类-变色沙蜥
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身体背面鳞片光滑无棱,尾的腹面白色。幼蜥为鲜黄色,与黑环相间隔,但
尾尖下方是黑色的,腋下有红色的腋斑,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130mm
。变色沙蜥是荒漠草原代表种,其分布环境要求较为湿润,植被较好,在
霍城地区与大耳沙蜥分布与同一环境,然而出动活动时间比大耳沙蜥早,
变色沙蜥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哈密和伊犁地区。
爬行类-灰中趾虎
Mediodactylus russowii
灰中趾虎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100mm,身体背面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大
疣鳞,排成规则的纵列。尾部分节明显,每节背面和侧面共有6枚大的疣鳞
。节间排列成纵行,雄性有肛前孔2~6个。灰中趾虎在国内仅分布在新疆的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山脉北麓。从生境类型看可见于粘土荒漠、固定或
半固定沙丘前山戈壁、丘陵和废弃建筑物。灰中趾虎。不是严格的夜食性
动物,在春秋季夜晚气温较低时多在白天活动,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
Lacertidae
密点麻蜥
Eremias multiocellata
密点麻蜥,别名麻蛇子、四脚蛇,身体较粗壮,背面有鲜蓝色短纹,两腋各
有一列带黑色边缘的绿色圆斑,尤为鲜艳醒目。股乳列间隔大。有鳞8-11
枚,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190mm,广泛分布于各种荒漠环境,是以昆
虫为主要食物。是已知唯一实行卵胎生的麻蜥。5~8月繁殖,每胎产仔3~4
个,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哈密盆地和天山、昆仑山地,最高海
拔达3800米。
Teratoscincus scincus
伊犁沙虎,背部的大型鳞片从枕部开始,头部无大鳞,背面白色,具有宽阔的
深褐色横纹。仅幼体鲜明。尾基部圆,有宽的横纹,背面有一纵列大鳞,
全长可达150mm或更长,分布于植被较好的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国内仅分布
在中国新疆西部伊犁地区。
爬行类-荒漠麻蜥
Eremias przewalskii
荒漠麻蜥,身体粗大,背面黄色而杂有蓝黑色宽阔横斑,雄性个体体侧还
有橘红色斑,腹面黄色,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230mm。分布于荒漠草
原。偶尔见于农田附近的灌丛,分布环境较其他麻蜥湿润,以昆虫为主要
食物,卵生5~6月繁殖,每次产卵4~7枚,在新疆仅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缘
。
Eremias vermiculata
虫纹麻蜥股孔列间隔4-7枚鳞,身体背面的纵纹断裂而弯曲或大部在中部之
后呈虫纹状,特征十分明显。尾长大于头体长的1.5倍,全长可达200mm,
生活在沙质荒漠或戈壁滩。主要捕食昆虫及其幼虫,卵生,每次产卵2~3枚
,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和吐鲁番盆地。
Eremias velox
快步麻蜥股孔裂间隔小,有鳞3~5枚,身体细长,背面有清晰的皱纹或由此
断裂而形成的短纹,繁殖季节雄性个体腹部和尾下呈橘红色。尾长大于头
体长的1.5倍,全长可达200mm。分布于荒漠草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爬
行十分迅速,受惊时常在灌丛之间做快速穿梭。指名亚种背斑常形成黑色
状纹而与白色相间,体侧有一列不完整蓝色、绿色或淡灰色眼斑,有时完
全缺失,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准噶尔盆地。东方亚种背部的黑
斑散乱而不规则,或略呈横纹状,体侧长具有醒目的黄缘蓝斑,在新疆主
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