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微特 WWW.AWAT.CN
自由 · 快乐 · 创意
我们是有责任的原创音视频精品内容提供者 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al audio and video classic content provider
我们来自新疆 We came from Xinjiang, China
我们致力于向全世界 传播科技输入、文化输出,求精粹融升,达天下趋同
We are focus on tak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cultural output, pithy melts, till the convergence for all the world.
freedom · happy · innovation
f
al
爬行类-敏麻蜥
Eremias arguta
敏麻蜥体尾短粗,背面有不规则的纵列白斑或黑色横纹,本蜥种在新疆有两个亚种,东方亚种身体粗壮而尾较短,背面的浅色斑块由于有黑色的边缘而联结成横纹,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北部及塔城地区。指名亚种体型匀称,尾较长,背面的纵列白斑由黑纹相连,分布于伊犁地区,主要见于山地草原或荒漠草原,在阳坡的蒿草丛中数量较多,敏麻蜥的运动较其他种类敏麻蜥迟缓。嗜食蝗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卵生,每次产卵2~3枚。
爬行类-中介蝮
Gloydius intermedius
中介蝮,别名七寸子,头略成三角形,颈部明显,背部交错排列着黑褐色的圆形斑或呈波状的横斑。腹部灰黑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白小点。眼后有明显的黑色条斑,其上常镶有黄白色细条纹,生活于平原或丘陵地区,黄昏时出来活动,以捕杀蛙类、鱼类、鸟类、蜥蜴类及小型鼠类为食。蝮蛇的颊窝是红外线探测器,可以在黑暗中探测到小哺乳动物或小鸟因体温而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可以准确地捕捉猎物,卵胎生,8~9月产2~10仔。在中国新疆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和准噶尔西部界山山地。
爬行类-网纹麻蜥
Eremias grammica
网纹麻蜥,背纹呈网状,趾的外侧有发达的梳状栉缘,身体扁平,尾长大于头体长的1.5倍,全长可达170mm。幼蜥尾下蓝色,网纹麻蜥生活在植被稀疏的沙质荒漠,在灌丛下方掘洞而居,行动极其敏捷,奔跑迅速而善于改变方向。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国内仅分布于新疆伊犁地区。
鸟类
鸟类是由1.5亿年前的爬行动物发展或进化而来的,是被羽、卵生、恒温、适应于飞行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们的骨质中空轻巧,用鸣管或气囊发声,多栖息于高处,全世界有鸟类上万种,我国2017年统计有鸟类1445种。隶属于26目109科。新疆鸟类资源极其丰富,近500种隶属于22目66科200多属,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珍贵鸟类有25种和94种,如鹈鹕、黑鹳、白琵鹭、天鹅、金雕、海雕、兀鹫、松鸡、雷鸟、榛鸡、雪鸡、鹤类,鸨类、沙鸡、田鸡等,还有一些种类列入新疆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鸟类组成不同于其他省区,既有北方泰加林成分,又有中亚及蒙新荒漠和草原种类,一些青藏高原特有的种类易渗透到南疆境内。
爬行类-捷蜥蜴
Lacerta agilis exigua
捷蜥蜴,头部背面有大型对称鳞片,身体背面为小的粒鳞,身体绿色或灰褐色。腹面的鳞片大而呈方形。股孔每侧12~17个,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240mm,分布于山地草原或绿洲,常在草丛中快速爬行。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特别在夏季捕食大量的蝗虫,卵生,每次产卵3~15枚,国内仅分布在新疆伊犁塔城及阿勒泰地区。
鸡形目-雉科
Galliformes Phasianidae
新疆的野生鸡类有13种,各归属于松鸡类和雉类,松鸡类有松鸡、黑琴鸡、柳雷鸟、岩雷鸟。花尾榛鸡等,雉类有藏雪鸡,暗腹雪鸡,阿尔泰雪鸡、石鸡。灰山鹑、斑翅山鹌、鹌鹑等,其中石鸡、雉、鹌鹑等已被驯化饲养,大量繁殖,成为肉类新品种。鸡类属陆栖鸟,腿脚健壮,翅短不善远飞,多数种类雌雄异色,或一雄多雌。雄性繁殖期羽色艳丽(婚羽),争雄好斗,每到春季雄鸡为了吸引母鸡,会进行一番古怪表演,雌性与色较暗淡(伪装色),便于卧巢时不被发现。鸡类以植物的种子果实为食,肉质鲜嫩,多有滋补之功效,华丽的羽毛亦是上等装饰品。多种类被列入保护名单。
爬行类-胎生蜥蜴
Lacerta vivipara
胎生蜥蜴身体背面褐色且有深棕褐色的斑块,两侧各有两条白色的纵纹。股孔每侧5~11个,头体长小于尾长,全长可达170mm,胎生蜥蜴是欧亚大陆寒温带的代表种,向北可分布到北极圈北纬73度。在新疆仅分布于阿勒泰地区针叶林中,常在林缘开阔地草甸等潮湿环境中活动,捕食各种小型昆虫。因其是卵胎生故而得名。
黑琴鸡
Lyrurus tetrix
黑琴鸡大小同家鸡体,长55~58cm,雄鸡通体黑色,闪金属光泽,大覆羽和次级飞羽白色。先端褐色,外侧尾与向外卷曲,形似琴状,故而得名。繁殖期争雄好斗,有专门的比武场,雌鸡通体黄褐色,具黑色横斑,为山林种类,栖息于桦木林和松树林中,善于奔走。采食植物性食物,如乔、灌木的嫩枝、叶、花、果实及杂草种子,兼食昆虫。常常成为树种的传播者,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西部。
爬行类-蛇亚目
Scincidae
身体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为圆柱形,易断,可再生;无股孔,陆地生活,少数种类可以水栖或树栖,新疆有3属3种
沙地泛蜥
Ablepharus deserti
上下眼睑愈合在一起形成透明的眼膜,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片20~22纵行。成体背部颜色或具暗色纵纹,从鼻孔经眼睛继而沿身体两侧直到尾巴呈现褐色或深褐色条纹。身体下面苍白或浅灰色,在繁殖期,腹部后肢和尾巴下部呈浅玫瑰色、橘色或砖红橘色。幼蜥尾部浅红色,生活在草地和干河床上,特别是河边鹅卵石堆积的干河床上数量较多。该种体型很适合在石缝间生活,蛇形运动,穿梭自由,忽隐忽现,极难捕获,国内仅分布于中国新疆伊犁地区。
爬行类-石龙子科
Tetrao urogallus
松鸡栖息于针叶林中,又名林鸡,外形与家鸡相似,体型较大,长约76~94cm,重达2~4kg,双脚被毛,趾的两侧具栉状突。喜结群,性机警,飞行不持久。松鸡为“一雄多雌”制,发情期求偶场上的表演。交配和打斗场面热闹非凡,冬季则在雪穴中过夜。因采食松针和松果等,肌肉散发芳香味,在我国仅分布于阿尔泰山区,留鸟。
Bonasa bonasia
古称飞龙,为上等的朝廷贡品,外形似鸡,长36~38cm。具短冠羽,通体棕灰色。具按褐斑纹,跗蹠被羽到趾部适应北方冬季的大雪,雄鸟喉为黑色(婚羽),雌鸟有极好的伪装色,可以帮助其抱窝时躲避天敌的侵扰。花尾榛鸡为林栖鸟类,食植物种子、绿叶、浆果等,分布于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尾榛鸡
Serpentes
蛇类全部肉食性主要靠嗅觉觅食,蛇舌分叉,不时伸出探测空气中的气味,有的蛇类还有特殊的红外线探测器,可以在黑暗中找到小动物。无毒蛇采用缠绕勒死猎物或者直接生吞。有毒蛇则通过咬伤猎物,注入毒液,在其死后再吞噬。蛇类无胸骨,不咀嚼,其口部可做极度扩张,能吞下比身体粗的多的猎物。它们都有定期蜕皮的现象,人们对蛇有恐惧感,但大多数蛇是怕人的,遇到蛇应镇静不动。蛇受惊后自会逃走,否则会主动攻击。新疆蛇类三科,即蚺类、游蛇科和蝰科,共有10多种蛇,其中4种毒蛇。
松鸡
Tetraogallus sp.
雪鸡,全世界共5种雪鸡,均分布于中亚,新疆则是雪鸡分布的中心地区,其中有三种雪鸡,九个亚种及藏雪鸡、暗腹雪鸡、阿尔泰雪鸡分布在新疆不同的山头上,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多分布于海拔3000~6000m的高山雪线附近。体长一般在55~65cm,重约2~4kg。通体多土棕色,与环境浑然一体。藏雪鸡和阿尔泰雪鸡为淡腹型。暗腹雪鸡又叫高山雪鸡或喜马拉雅雪鸡为暗腹型雪鸡,雪鸡性畏怯,好结小群,每群5到25只不等,飞行笨拙,善于奔走。一般上山行走。下山滑翔,暗腹雪鸡的公鸡叫声如吹哨,以吸引母鸡的注意。杂食性,以草种子、嫩叶、花穗、根茎为食,兼食昆虫及蜗牛,有时也采食草药,因其肉有特殊的草药味,有药用和滋补价值,藏雪鸡分布于昆仑阿尔金山、阿尔泰雪鸡为新疆特产,分布于北塔山和阿尔泰山。为近年新纪录种,暗腹雪鸡分布较广,见于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塔尔巴哈台山等。
Coturnix coturnix
鹌鹑鸡形目中唯一远途迁徙的种类,体长15~20cm,比家养鹌鹑略小,上体以暗褐色为主,杂以浅黄色羽干纹,腹部白色,栖于草原、农田。植物的芽、叶、种子和果实为食。见于中国新疆巴音布鲁克、乌鲁木齐、巴里坤、叶城等地。
雪鸡
爬行类-游蛇科
Colubridae
游蛇是种类最多的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般说来游蛇的腹部鳞片宽大,几乎和身体横径等宽。头部背面被有大型对称鳞片,营树栖生活的种类,躯体细长尾也特别长而细。营水栖或半水系生活的种类,躯体呈圆柱状而尾较短,新疆有4属6种.
花脊游蛇
Coluber ravergieri
背面灰褐色。中央有一行暗棕色菱形斑或窄横斑,两侧各有一行较小的暗棕色斑,与背斑交错排列,但在尾部连续而形成3条纵纹。全长可达1米以上,栖于粘质多石的半沙漠地区或绿洲,捕杀小鸟、蜥蜴以及小型鼠类为食,卵生,7月产卵5~10枚,国内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山地自伊犁延伸至东疆哈密地区。
爬行类-蚺科
Boidae
蟒蛇,体型最大的蛇。本科中的大型种,是现在生活的蛇类中体型最大的,如南美的水蟒(巨蚺)全长可达11米以上。蟒蛇是比较原始的低等蛇类,肛孔两侧还有一对爪状的后肢遗迹,在雄性个体中尤其明显。蟒蛇或蚺蛇以及各种脊椎动物为食,在捕杀猎物时先将猎物咬住,用身体缠绕致死后,再吞吃。新疆产一属2~3种。
爬行类-东方沙蟒
Eryx tataricus
东方沙蟒,别名土棍子。头、颈不分明,体型粗短似棍,尾端钝圆,背面土褐色,有两行略呈方形的横斑,交错排列,腹面土黄色,密布黑褐色点斑。沙蟒雌性成体明显比雄性个体大而粗。尾部雌性短粗,而雄性细长。栖于沙漠,尤其草原地带的沙丘中,常在地下10cm左右处活动,大风过后常在地面活动,清晨和黄昏是沙莽最活跃的时候。捕杀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无毒,卵胎生。6~7月产子仔蛇10条左右,在新疆各地荒漠地区均有分布。
鹌鹑
爬行类-白条锦蛇
Elaphe dione
白条锦蛇别名纹锦蛇、麻蛇,体背淡灰色或褐灰色,有三条白色纵纹,有的个体中央一条不明显,背部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窄的黑横斑,头小。具暗褐色网状纹,颈部及耳后各有一对黑色纵纹。捕杀小鸟、蜥蜴及小型鼠类为食,它的耐饿能力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卵生,7~8月产卵3~15枚,在新疆分布于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以及天山北麓。
石鸡
Alectoris chukar
石鸡俗称嘎哒鸡,又叫红腿鸡,全长约30~37cm。重约400~500克,新疆荒漠草原上最常见的鸡类,石鸡体羽沙褐色,围绕头侧和喉有黑色项圈。两胁各具10余条黑栗相间的横斑,嘴、眼周和腿、脚均为珊瑚红色。生活于山区及山前丘陵地带,全疆各地均有分布(约5个亚种)。杂食性,喜食植物种子、浆果、嫩枝叶及农田中的谷物,兼食昆虫,4~5月繁殖,每窝产卵10~20枚,数量较大,是主要的猎禽之一,已被批量驯养。
爬行类-棋斑水游蛇
Natrix tessellata
棋斑水游蛇背面灰色或棕色,一般有5排黑斑点,像国际象棋的棋格排列。头后有一黑色A型斑,腹面黄白或棕红色,或多或少具方形黑斑.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鱼塘和稻田中最为常见,主要吃鱼。有时也吃蛙类,对渔业生产有一定的危害.卵生,6到7月产卵6~15枚,国内仅见于新疆,各地绿洲及水域附近均有分布。
山鹑
Perdix sp.
山鹌鹑,新疆分布有灰山鹑(Perdix perdix),斑翅山鹑(Perdix dauuricae)等,斑翅山鹑全长25~31cm,体羽以灰褐色为主,上体杂以绿色或黑褐色斑纹。腹部具有黑色的马蹄形块斑,雌鸟腹部无此马蹄形斑,栖息于荒漠、丘陵、山前戈壁,以植物种子为食,多见于北疆各地。灰山醇与斑翅山鹑极其相似,但分布区更偏北。
爬行类-水游蛇
Natrix natrix
水游蛇身体背面为灰橄榄绿色,有黑色斑点,枕部有一对橘色或橘黄色斑块,腹面灰白色,每个腹鳞上有1~4个大黑斑。生活在草原林区的水域附近,以昆虫鱼、蛙、鸟、鼠为食,卵生,7~8月产卵8~13枚,国内仅见于新疆塔城和阿勒泰地区。
环颈雉
Phasianus colchicus
环颈雉又名雉或雉鸡(野鸡)因颈下或有一圈显著白圈,故而得名。尾修长可达半米,超出全长之半,体重1kg左右,雄鸡羽色艳丽。具金属反光,雌体较雄体羽色浅淡,多土褐色。春季雄鸡展示艳丽的羽毛以获得雌鸟的青睐,雄鸡只管交配,不养育幼鸡。幼鸡早成性,出壳后很快可自己出外觅食。雉在国内有19个亚种,新疆分布3个亚种:莎车亚种、塔里木亚种、准噶尔亚种,分布于新疆各绿洲、农区,多栖息于灌木丛、草丛、胡杨林、河岸苇丛及农田中,善于奔跑,飞行有力,但不持久。杂食性由于大面积垦荒、过量捕猎和天敌侵害,数量逐年减少。
爬行类-花条蛇
Psammophis lineolatus
花条蛇别名子弹蛇,因上半部身体可离开地面作快速爬行。故而得此名。身体细长,背面灰褐色,有4四条黑褐色纵线纹,腹面黄白色,栖息于干旱荒漠地区,白天活动,常在鼠洞、灌丛、墙缝处隐藏,主要以蜥蜴类为食,卵生,6~7月产卵2~8枚,新疆各地荒漠地区分布。
雁形目鸭科
Anseriformes Anatidae
鸭科是游禽类最大的一科,全球多达42属157种,中国20属51种,新疆13属32种,如疣鼻天鹅、鸿雁、绿头鸭、白头硬尾鸭等。
豆雁
Anser fabalis
豆雁是来自西伯利亚的过客,与灰雁极为相似,体长70~80cm,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色,嘴部为黑褐色。具橘黄色带斑。两性相似,实行一雄一雌制。幼鸟3年性成熟,繁殖地位于于西伯利亚的泰加林区至北极苔原地区,性喜集群、迁徙路过新疆时常出现在农田中,喜食豆类作物,多见于喀什、伊犁等地。
爬行类-蝰科
Viperidae
本科蛇类均为毒蛇,我国的奎蛇蛇毒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及血液,为血循环毒类。蝰科蛇类体型较短而粗,头较宽大,尾短,一般行动较迟缓,陆栖、水栖或穴居,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主要是鸟类和小型兽类。有些种类的幼蛇以昆虫等节肢动物为食,新疆有2属3种,可分为两类,即蝰类和蝮类,两者区别在于蝮蛇的眼和鼻孔之间有颊窝,而蝰蛇没有。
极北蝰
Vipera berus
别名龙纹蝰,身体颜色变化大,背面灰色、浅黄色、棕色或红色。沿背脊有一波状有锯齿形浅黑色纵纹。尾末端常为黄色或红色,体型较小,全长不超过600mm,栖息于森林与沼泽,常隐蔽于洞穴或石块下。以鼠类、蛙类为食,幼蛇以昆虫及蠕虫为食,卵胎生,8~9月产6~20仔,在新疆仅分布在阿尔泰山地。
白额雁
Anser albifrons
白额燕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65~72cm,鹅和上嘴基部有明显宽阔的白色带斑,头顶和后颈暗褐,上体灰褐,下体污白。每年春秋两季迁徙途经新疆各地,食物以水草、谷物及作物的嫩叶为主。
爬行类-草原蝰
Vipera ursini
草原蝰背面灰褐色,背脊的中央有一行黑褐色锯齿状纵纹,躯干两侧有黑色的粗大点斑或横斑,腹部黑褐色散以小白点或带白色散以黑色小圆点,体型较小,全长一般不超过500mm,生活于草原、稀疏树丛、芦苇丛,也见于高海拔的山区,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洞穴石缝中,春季主要吃蜥蜴,夏季昆虫,特别是蝗虫为食,也吃小型鼠类,幼蛇主要吃昆虫,冬季常聚集在鼠洞或其它缝隙中冬眠,卵胎生,8月产2~5仔蛇,国内仅分布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
斑头雁
Anser indicus
斑头雁世界上分布地域海拔最高的一种雁类,常见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体长65~85cm,通体灰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两条显著的黑色带。斑雁在野外很好辨识。集大群营巢,交配在水中进行,雏鸟为早成性。孵出来不久即可下水。分布见于中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等。